百度分享加载中

佛学浅释

作者:苏行三博士编释   来源:网络   发布:火焰红莲   时间:2010-04-25 19:09:42

     
小引    
第一章 ‘佛’义及佛陀略史
第二章 佛学
第三章 佛学与其他学说
第四章 佛学的目的
第五章 佛学的学理
  第六章 世间法
第七章 出世间法
第八章 宗派
第九章 三皈依
第十章 结论

  
  佛法太高深,古典的术语太艰涩,不容易为备有近代知识的人们所信解。苏博士的佛学浅释,可说是最好的读物了。叙述得极有条理;而且以生命来说自性;以肉体非我来说无我;从有而无来说性空;从无而有来说唯识现。这对于一般初学佛法的,可说是尽到了接引的方便。读者如能从此入门,进一步的探求佛法的深义,我相信,一定会直入宝山,披沙拣金那样的,得到精碻(同‘确’)而完备的信解。

  印顺读后附记

  小 引

  佛教的书,已经译成汉文的,约近一万册;所说的理论,多数是深奥难懂。佛教徒不认识字的不算;识字的人,也不少读了十年八年,还只是一知半解。这一课‘佛学浅释’,就是希望在短短的暑假期内,用浅白的语言,说出那深奥的学理。我希望诸位最低限度,能够认识佛学的大意,往后再求上进,就有门径了。

  第一章 ‘佛’义及佛陀略史

  ‘佛’:这个字,梵文是(Buddha),是汉文音译‘佛陀’二字的简称。它的意义是觉者。觉悟人生,与其他一切万物,远及宇宙诸天体的实相、与真理;然后将这种真理,说给一般不懂的人听,叫不懂的人也懂。大家懂了,大家就依照佛学里所教的方法进行,以了脱一切痛苦而享受快乐。

  历来依照佛学所教的,而修持到成佛的人很多。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Sakhamuni)。释迦牟尼佛,是当时人们尊敬他的名号。原来他是印度释迦族人(约二四二四年或二九六九年)。父亲名输头陀(Sudhodana),是迦毗罗卫国王(Kapilavastu)。母亲名摩耶(Maya)。生后七日,母亲死了,由姨母钵罗阇钵底(Mahabosubuddli)养大的。佛在太子时,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Siddhata)。约十七岁,娶表妹耶输多罗(Yasodhara),生子名罗侯罗(Rahula)。十九岁出家,访道六年,修持六年,三十岁开始讲学。共讲四十九年,圆寂时年八十。

  第二章 佛学

  释迦牟尼佛,大悲心切,在他的一生里,勤勤恳恳,说法度生;古今中外,只有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和他一样。我们称为佛弟子的,既不能像他一样的发明真理,若犹不能将他所教给我们的,转教人类,该是何等的惭愧!但是当时佛的讲学,只用语言,并没有写成文字。佛灭度后,弟子们恐怕时间经久了,佛所教的学理,会慢慢地被人们遗忘;所以弟子们,由大迦叶(Mahakasyapa)领导,召集五百人,在一名叫七叶树岩(简称七叶窟)的地方,开编集会。会中由记忆力最强而听法最多之佛的堂弟——阿难(Ananda),诵出佛所讲的人生及宇宙的实相真理,是名经藏(Sutra)。又由优婆离(Upali),诵出佛为弟子们特立的行持法规,名律藏(Vinaya)。另由富楼那(Purna)用问答及议论的方式,诵出解释及发挥佛的真理,名为论藏(Abhidhamma)。这三种:经、律、论藏,合起来总称‘三藏’。但当时尚有很多学者,未曾参加的,就在窟外,由婆师婆(Vaspa)为领袖,另结集五藏:l.经,2.律,3.论,4.杂,5.咒禁。到佛灭后二百余年,由英明而多才的摩竭陀国王,名阿输迦(Asoka),召集一千比丘,作第三次结集。佛灭后六百余年,另由健驮罗国的迦腻色迦王,召集五百大德,造释经、律、论,各十万颂;有名的大毗婆沙论,就是最后的释论颂。此外尚有文殊、弥勒等菩萨,及阿难尊者,结集大乘三藏的圣典。总括以上所结集,称为大藏经。其教理的圆满,议论的精密,世界上不论那一种宗教的经典,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

  第三章 佛学与其他学说

  佛学在人间的学问上,常常被一部份未曾精细研究的人,误认为是一种宗教,或是高深的哲学,或是实用的科学。实在说起来,佛学不是宗教,却渲染著一点宗教的色彩;有含著哲学的理论,却不是哲学;但是与科学比一比,倒很有些相同。

  (甲)佛学与宗教

  世界上的宗教,大多数有他们每一教的经典,有的没有经典。有经典的,总是说有一个大神,或有多神,在这宇宙内,以指挥一切。这些神,是何等尊严,何等凶猛,他们把握著人生的祸福,操持著人类的生杀大权;因此人类必须信仰它,礼拜它,以求神的顾爱,死后便可以升入天堂。若人类不信他,或触犯著他,死后必定做鬼,下地狱去受苦。现在人类的宗教大概是如此。人们不懂佛学,拿宗教的眼光看佛学;以为佛学所说的,是一种宗教,这是错了!我们每星期来共修,倒也像其他宗教的仪式。其实,我们的礼拜佛菩萨,是像学生见著先生时的致敬作礼一样。我们对佛菩萨像作礼时,那一尊像,是代表当时的某一位佛或菩萨;所以礼像时,是礼著佛或菩萨的本人,因为佛、菩萨,是由人修持而成道的;我们礼敬他们,就是要学他们的修持,将来也可以成菩萨或成佛。异教徒的脑子里,凭空悬想,造出一个或多个有大威权的神,所以他们礼拜时,都存著惧怕的心,若奴仆见著主人一样。诸位礼佛菩萨时,那有一位脑子里存著惧怕的心呢?因此,所以我说佛学不是宗教。

  (乙)佛学与哲学

  世界的哲学,不论是中土或西洋,普通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讲人生的意义,及其生活的方式,谓之人生哲学;如中国的诸子百家,西洋的享乐派、淡漠派、克苦派、或实用派等。另一类是想入非非,虚立几多假名,求以说明万物的本体;因此一个人的意见,自以为是,而否认他人的意见;如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心论,唯物论等。有部分学者,误认佛学是一种高深的哲学。因为佛学也讲六根所对的六尘,推及一切万法的生、住、异、灭;如世间法所说的依、正二报的本体。但佛法的价值处,却在说明万法的实相。这就已经不是东西洋哲学所能企及的,况佛学的行、果,以实证一切法的一心真如,更非哲学家所能梦见的。佛学何止是高深哲学,已经是超出哲学的领域,而不是哲学了。

  (丙)佛学与科学

  现代科学最为人类所称许;因为它能把书本上的学问,实用在改进人类生活上的物质享受。所以科学家的读科学,与读别种的书,是不相同的。读科学的要点有三:l.因果律:由理论到实在的结论,如种豆得豆的同同相传。2.实际经验:收集材料,仔细研究以后,才写出理论来解释之,不加任何空想。3.分析:用经年累月的实验,以分析及观察一个个体之变化;或解剖一个个体,而察其组合。科学用此三种方法,以研究万物;然后知物之存在,为时间连续与空间和合的二种假想所构成;与佛学甚相同。人们学佛的过程,有四种合于科学的方法:一、信,二、解,三、行,四、证。一、信,是信佛所教人的法,是真的。佛说人有佛性,但为烦恼所障蔽,所以住在迷境。人若扫除迷妄,而生起觉悟,将来也可以成佛。你对于佛所说的这些话,没有怀疑,你就是对于佛教有正信了。二、解,你虽然信佛所说的话都是对的,但是第二你须要确确实实能了解那一句话里所包含的意义;没有糊涂不明白的地方,没有半懂半不懂,或是错懂的地方。三、行,对于佛说你会成佛这句话,你已经深信了;你又懂得怎样做才能成佛;那么,现在是须要你将佛所教的成佛方法,一步一步,切切实实地练习起来。不少认识字的佛门弟子,信佛讲的法,又能了解它的真实义,但是懒惰不肯将所懂的实行起来;这样虽有信、解,但到底还是等于不信、不解;所以学佛对于‘行’,我想:比信、解更重要。四、证,佛当时教人类成佛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法,凡有恒心而虔诚去修持的,有的即身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或成佛。单单就我们中国来说,历来成道(得道成佛)的高僧、大德,如高僧传、圣贤录所记的,已经是很多了。这种人,都是精进勇猛的依佛教的方法去实行,终有一天,自己能实验出来,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这句话,是梵文的音译;若译华言,则是:‘无上正等正觉’。)如佛一样的成佛。这样,就可以证明佛法的真实性。在佛学里,由学理讲到实行的方法,而教人依之去成佛的,差不多每一部佛典里都有。你看现在读科学的人,所用的科学法,就是佛学里教人成佛的法。甚至佛经的写法,差不多是和现代读科学的学生写实验报告一样。我个人的意见,以为读科学的人,来入佛学,比其他的人快。

  第四章 佛学的目的

  三藏经典,无论是说理,说行,或说什么,只是要人们达到二大目的:即转迷开悟,与离苦得乐。

  (甲)转迷开悟

  一个人在数十年的生活中,讲近的,不懂自己怎样生来的,每天糊糊涂涂的混过去,好像遮著眼睛走路一样;到老了,又不明不白的要死去;死了,到甚么地方去?以及个人以外的一切万物是怎样而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莫名其妙的。讲远的,宇宙万有的一切,又是怎样存在的?凡是不晓得这些道理的,叫做迷。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懂得他的身体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假相(就是人体解剖的八大系统,组合而成的肉体)。这假相的肉体,经过小孩,少年,中年,老年;有一天,四大不调而病,病重而死,死后慢慢的渐归消灭。只有住在肉体里,那个肉眼看不到的实相,又叫真如,或叫佛性,是永远存在,是不生不灭的。一个人这样,万物也是这样。人若能懂得这道理,即是住在悟境。佛学就是将你的迷境,推转过去,而开一坦途,让你走入悟境为第一目的。

  (乙)离苦得乐

  一个人在数十年的生活里,所领受的事情,十分中有九分是不如意的。这种种不如意事,使你的肉体和精神受到种种的痛苦,如由经济困难,而被饥寒所逼迫的苦。年纪大了,体力衰退,视不明,听不聪,行动不便的苦。肉体被外物所打伤,或内脏的生理不调和而生病的苦。生病到严重时,肉体支持不住,就有死亡的苦。我们所亲爱的人,为了事业,或种种的缘故,不得已分离到别的地方去,这分离时,就有惜别感伤的苦。冤家路狭,仇人相见;最为你所憎恨而不喜欢会见的人,偏偏相逢著,那时精神所受的苦,是语言所难形容的。甚至求名,求利,或求其他肉体上的物质享受,求不得时的苦。就是世人以为享乐的,也都包含著苦的成分;洋房著火烧了,财宝被贼抢夺了,鼓乐停,宴会散了,大家都感到一种讲不出口的伤神。这是不是像吃一粒包著薄糖衣的金鸡纳霜,外头甜、里面苦呢?要对付这些肉体及精神所受的痛苦,佛学教人要用淡薄的眼光看世情,则富贵像是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以取舍万物,这个清静的心,就不被外物所缠缚。这是用随缘之心处逆境,心地自平,不为外物所累。儒家所谓‘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再进一步,将这种安贫随缘的道理,讲给肉体及精神受痛苦的人听,若他们能因此而减少一分痛苦,就是得到一分快乐。你看到人家的快乐,你的心也跟著他们快乐。更进一步虔诚修道,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大乐。

  第五章 佛学的学理

  (甲)因缘生万法

  ‘因缘生万法’这句话,是佛学里的一条中心学理,也叫‘因果律’。万法,是指一切生物及无生物,它们都是从因缘会合而生的。‘因’是出生出某一物的原动力。‘缘’是帮助生成某一物的众多要素。我们现在拿种豆子来作例,可以容易了解。一粒豆子,是豆科植物的种子。这粒种子,就是将来发生那棵豆类植物的‘因’。种子播入泥土里,加上柔和的阳光,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水分;这粒种子,就慢慢的生根、长芽、展绿叶,而成一棵植物了。这些泥土、阳光、空气、温度,及水分等,就是帮助那粒种子生长,为植物的增上‘缘’。‘因’、‘缘’会合的时候,就生起植物,这是万物生成的普通现象。但是还有一种事情,也是重要的:那就是农夫的依照适当的时候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么那一粒好种子,就会结成好多的‘果’实。相反的,种子播入泥土中,那些众‘缘’缺少了,或是农夫不施工,那么那棵植物,不但不会发展,甚至会死亡。俗语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就是缘会则合。‘无缘咫尺不相逢’,就是缘离则散。植物是这样,我们人类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大家拿研究佛学为‘因’,再加上时间、讲堂、椅、桌、讲师、学员等等为‘缘’。一个月后,学业结束时,对佛学多少是会懂一些的,那就是‘果’。其他的人生聚散,若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的悲、欢、离、合,都含著复杂的‘因’、‘缘’。

  (乙)业:善业、恶业、转业

  我们刚才讲过,万物是由‘因’‘缘’会合所生,‘因’好像植物的种子,那么,我们再进一步问一问:植物的种子是从那里来的?我们知道:一朵完全的花有雌蕊雄蕊。雌蕊的子房里,有个胚珠,里面有个雌细胞,叫卵。雄蕊的花药,有四粉囊,里面各藏著很多的雄细胞,叫花粉。若花粉有机会被风吹,或昆虫如蜜蜂,带到雌蕊的头上,就发展成为花粉管;雄细胞跟花粉管下去,和卵配合,后来就发展成为果实里的种子。

  我们已经懂了:万法是由‘因’‘缘’会合而生起的。‘因’好比植物的种子。种子是由花的雌蕊、雄蕊的雌雄生殖细胞会合成的。那么‘因’是什么造成的?佛学说.:‘因’是‘业’(Karma)造成的。那么什么是‘业’?‘业’就是l.人的身有所作为,而表现的动力;2.口所说的话;及3.意有所感发的思想。这些‘业’,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的继续进行,以造成种种的‘因’。在人事上,普通有十种‘善业’。如:一、个人不杀生命;二、不偷窃人家的财物;三、不犯邪淫;这三种是‘身业’。四、不讲诳话;五、不对甲乙两人说两种相反的话;六、不讲坏话骂人使人家生气;七、不讲下流的话使人起邪念;这四种是‘口业’。八、不要贪求过分而收集日用所不必需之物。九、人家有伤到我们情感的时候,要多多的原谅他,不要怨他、恨他。十、不要胡思乱想无根据的,或无理性而偏邪的事情。这三种是‘意业’。一个人如能天天造出这么多的‘善业’,他的一生里就充满了一切的真、善、美。他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好人?况且他的前一生,本来积聚有好多的‘善业’,再加上这一生所造的‘善业’,这一世完了以后,他的‘善业’与‘缘’会合,来世就转生为帝、王、天或仙;这种自作自受的因果律,是万物一般的现象;但是懂得的人很少,所以好人也就少了。

  在相反的一面,如果一个人每天的身造出:杀、盗、邪淫,口造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造出:贪、嗔、痴等‘恶业’,它们就构成恶‘因’,在今世,或来世与‘缘’会合时,依因果律来讲,这个人迟早总会受著种种痛苦的恶报。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两句话是不错的。但是诸位记得,一粒种子得到日光、空气、温度、水分,就长养起来;可是农夫的灌溉、除草、施肥等工作,是大大的会影响到那棵植物的发育及收获的。‘业’力也是这样。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转变我们现生的遭遇,如贫、富、荣、辱等,虽然是从前生所造成的‘业’力发展来的,但我们若了悟‘转业’的道理,一面忏悔过去无知所造的‘恶业’,另一面日日检讨自己的思想、语言、行动,努力向‘善’的道路去行;那么这个人过去所造的重‘恶业’,叫‘定业’,本来是要受恶果报的,这时就被转成为‘轻业’、‘不定业’;再加上持戒,学定,修慧,这样一来,这个人即身可以入圣,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一个人,大可不必为过去无知所造的‘恶业’而焦心;只要现在努力的造‘善业’去转变它,‘人力胜天’的,就可以把‘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这句话,大大的改良了。袁了凡先生的‘转业’就是好的证据(见袁了凡四训立命篇)。像这样佛学的真理,在人生的前途,才是照出无限的光明。有一段小故事,诸位或者有听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问佛法于鸟窠禅师。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童也晓得。’师曰:‘八十老翁行不得’。诸位虽也晓得这句话,但也不曾作到,所以,诸位要勉力的去学行试行呀!

  (丙)三法印

  三法印包含三条佛法的重要学理。他们是:l.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槃寂静。三法印,这句话:‘三’是数目。‘法’是使学者、闻者,能了悟而得解脱的道理。‘印’是证实这一条道理是正确的。所以,三法印是用来评断某一道理是否有研究的真实性?如有道理,与三法印符合,入佛的法相,虽然不是佛说,而是后来的菩萨说的,也可以认为是佛法。反之,即认为是非佛法。一个人能了解这三条道理,就能将自己从生死流转里解脱出来了。现在将三条道理分别的浅释出来。

  l.诸行无常:‘诸’字的意思是一切。‘行’作名辞用,意思是能动、能作、能迁移的由造作而成的东西。‘常’是永恒不变的。相反的一面,是‘无常’,无常是言其刹那间不停的变异。三界里,凡是有体积形态,而经由造作而成的物,平常都要经过生、住、异、灭的四相。生时不论是在这个五浊恶世,或三界里的什么地方,都要有构造它的物质。这些物质,因缘和合的时候,就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体,这叫做‘生’。这个个体,存在一个地方,不论它存在的时间是长是短,叫做‘住’。当这个个体正在‘住’的时候,它的体积及形态,是不断地变异,不是增加,便是减少。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无妨讲清楚一点。就以我们的身体做例来讲罢:我们由小孩,慢慢长大变成少年,往后中年,老年,这样每年都在转变。实在说起来,是每月,每日,每时,都在转变。因为人体各部,是细胞组成的。细胞平均约每二小时就分生新的,以代替老的。所以一个人身体里的细胞,今天已经有好多新的出生,代替了昨天的旧的。这样一来,今天的一个人,已经有部分不是昨天的人了。不过变得很少,又是渐渐变的,所以我们不能觉察。等到有一天这个人老了,四大过分的不调和就死了。死了以后,他的身体便腐化而成为液体,以后就什么也不存在(灭)了。这一段是说明物之有生者,便有死。从有到无的继续变异,这就叫‘无常’。这是要叫我们明白,我们的肉体,终归有一天会灭的,不要梦想求长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肉身,到了最后,也要在天人悲痛中,以圆寂示人呢!

  2.诸法无我:一个胎儿在母体里,是由脐带的微血管,吸收母亲的微血管渗透出来的养料。这样,虽然胎儿的血管,没有直接和母亲的血管相接,但是母亲吃的东西,是直接影响胎儿,胎儿从来是没有用口吃东西的。胎儿出生了,他表现的第一种本能,就是哭。母亲用一点蜜水给他吃,他就再表现第二种本能,吮吸。此后,他求食的冲动一起,他就哭;母亲给他奶,他就安安静静的吃;身体也就天天的长大。等到他会讲话,会走路的时候,也同时会觅枣,抓梨,餍足他的求食冲动。这种求食以养生的冲动,一天一天的发展起来;到五、七岁时,因为维持身体生活的心强盛起来,发展成为占据的冲动;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持他个人的生命。慢慢这占据的冲动,会发展到满足其肉体的享受。为了使个人的享受满足,他个人是最重要,别人是不重要。别人及一切物,好像只为了他才存在的。换句话说,他的脑子里是这样想:‘我’,才是最主要的。我所看到的你或他及一切物,只是为著要供给我的存在而存在的。这个为小我的生存,个人的享受主义,发展成为我的家,我的亲友,我的国家......这些集团的大我主义,起先是占据,以后不择手段而抢夺。乃至大家为了利害的冲突,演成为国际的大战。这一段话,是说明一个人有自我的私心,所以要排斥非我异己,利用非我以满足自己。若有非我,不为我用,所以才发生种种的冲突。

  三法印的第二条道理:‘诸法无我’,就是要破除这种执著有我的不正确的思想。‘诸’字的意思,亦是一切。‘法’字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万物。‘无我’,是说这个肉体,没有一部份是‘我’,全部肉体亦不是‘我’。现在我先给你一根当头棒: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东西,连你和这个说话的‘我’都算在内,现在都生存;但是这些生物,寿命的长短不相同,总有一天会死,会坏,会灭去的。那时候不但没有一个你我,也没有一切生物。你或许赶快要抢著说:‘不对’。‘有一天’是将来的,将来的,我们没经验著,不知道。但是,现在此地明明有一个‘我’。那么我也赶快替你解说:‘我’这个字,实在是一个代名词,用来当这个身体的代表,所以方便对别人讲话。譬如下面这句话:‘我坐在椅子上’,这句话里将‘我’字拿去,换上‘你’字,意思是相同的。可见‘我’只是一个名,用来代替我的全身体。再进一步说,譬喻有土匪请你吃饭,后来割了你的一只耳朵当证据,叫你写信回家拿钱来赎身。你写的信说:‘我的耳朵被他们割去一个了’。可见这个‘我’字并不是指身体,是指另外一种东西。那个东西,只用一‘我’字代表。土匪拿不到你家里送来的赎命钱,就再割去你的手;再进一步,割去你的足。你用口说:‘我的手、足都被割去了’。没有良心的土匪,再将你腰斩,你就说:‘我的身体被斩去一半了’。最少现在你可明白,‘我’不是这个身体,是另外有一个看不见的东西。最后土匪割去你的头。口也不再讲话了,那时这个‘我’,才离开这身体而去了。所以人的身体,只是代表‘我’,却不是‘我’。‘我’无外观的体相,所以‘无我相’。一般人以为这个身体是‘我’;佛学对你说:这肉体不是‘我’,只是四大和合的假相,无一部分是‘我’。肉体是肉体,我是我;所以说诸法无我。更进一步说,代表肉体的那个‘我’,自己本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也并没有什么样子可以让人解说的。所以那个‘我’,自身也是无一物可说。‘我’既是无一物可指陈,所以名为‘无我’。这是小乘圣人的极果。

  3.涅槃寂静:涅槃二字,是梵文(Nirvana)的译音,又译泥洹,意义是择灭。小乘学人,以为世间一切物,都是身口意三业之动力,造出为因,与缘会合,而有种种假相。这个假相,经过生、住、异的流转变迁,到最后无所存在而灭。所以我们存在的时候,万物只是借给我们一用,我们尽可不必追求,或留恋它们,因为我们自己也会死亡。况且我们的肉体,也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最重要的,只有将那个住在我们肉体里的那个‘我’,净化起来。怎样净化他?净化的方法很多,先提一两种为例子:净化方法就是将我们读佛典所得到的智识,先造十善业;次择出见思二惑而断之。见惑,是以一己之偏见或邪见,推度事理之迷情。思惑,是凡夫贪、嗔、痴等之思念,对事物所起之迷情。将六种基本烦恼灭除:一、贪烦恼—取不必多取之物。二、嗔恚—怨恨人家,生气人家,叫人家不安。三、痴—对事理看不清,糊涂造作。四、慢—自己骄傲,以为聪明,任性办事。五、疑—不能深信真理。六、恶见—1.颠倒是非;2.我执;3.拨无因果;4.固执自己的恶见;5.固执无理之禁戒。若是一个人,能够将他肉体里的‘我’净化起来,不再有见思二惑六烦恼的造业,这个人还在生活的时候,心就已经是安乐自在出离三界了,这叫有余涅槃。等到他的世寿尽,肉体死,他那个净化的‘我’就离开这五浊恶世,不再入娑婆世界受生死轮回诸苦了,他此时证入圣位的阿罗汉果,而寂静地长住在最快乐的佛净土,这种叫无余涅槃。

  以上所说的三法印,为佛学之重要基本学理;不论是学声闻、缘觉或学菩萨,诸行人所必需要懂的;所以三法印是三乘共学。

  (丁)一实相印

  ‘实相’又称‘真如’、‘法性’,是指那个实实在在住在动物肉体里面的本体,就是我们普通指那个将来成佛的‘佛性’,不过是用不相同的名。学者须用他从佛学里所得到的‘般若’,梵文(Prajnia)的译音,意思是智慧,是一个人内在的了解力,细心静虑,就众生本来之真实性,体会其无相之相。这一门的学理,是菩萨行人必要懂的。因为菩萨行人,一面修持佛法以自度,另一面以佛法度人,所以不但要懂自己的‘佛性’,还须懂得别人的。为要证明众生的本体,所以叫‘一实相印’。因为唯是菩萨所必要学的,故谓大乘不共学。一实相印也可略分三节:l.诸法自性空。2.诸法唯识现(空之中有物—识—中道)。3.圆寂。

  l.诸法自性空:诸法,是指一切动物。自性可以粗略的译为生命。空,是本来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我们现在都懂得,一切的动物及人类的肉体,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假相。这假相经过生住异灭四相以后,就没有一点实有的体质存在。这假相只是一种幻象,是空的,没有什么。我们拿科学用铀制造原子弹当例子:铀,是一种固体的矿物,它用许多铀的化学原素造成的。每一铀的原素,是许多铀分子造成的。铀分子,用精造的显微镜还可以看到它的固体形。但是,铀分子是许多铀原子造成的。原子太小了,人类还没有看过它的体形。铀原子造成炸弹,爆炸时,每一原子分裂成为阴阳二电子。电子这名字,是没有实在的体质了。你看:这从有变成无,是不是空了?同例,人的肉体到死后灭尽,不也是空的吗!人的生命,或叫自性,本来是没有实体的。在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它还有一个假相可以寄托。一旦假相灭后,变成空无一物,则那个自性,就失掉了它的寄托物,更加自己本来是无一物,我们只好替它起一个名字,叫它为‘空中的空’。所以诸法的实相,也是像它们所寄托的假相一样,也是空的。这就叫做诸法自性空。我们懂得这一道理,则一切分别、较计、妄执都消除了。一切心念皆息,则清净的正知,可以见到本性。

  2.诸法唯识现:前一节‘诸法自性空’,是从有物变为无物;本节‘诸法唯识现’,是要相反的说,从无物现为有物,及无中之有。这一小题的‘诸法’二字,是指一切万物,包括无生命的矿植物,及有生命的动物。“唯”字义是只有这个。“识”字含义有:(1)认得一切物的力。(2)使物能够生活的力。(3)动物的根本实相——真如。现字义是显出一种有形的外相。

  存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化学原素所构成的。不相同的原素,配合著不相同的外缘,自己就自然的结合成为种种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如气体的氢和氧,平常是没有体积的,在化学条件适合的时候,就结成为水—一种实在有体积的物。其他固体的矿物质,不论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为化学原素所构成的,亦如此。这一段是说明从无形相的气体,变为有形相的物体。

  有的元素在空气里、水里或泥土里,配合著适宜的外缘,就自然的构造成为一个物体,如单细胞植物。此时过去的业力,贮藏在一种天然的冲动力里(Natural Impulse),叫做‘识’;以为这一个物体,可以做他们生活的外缘,所以就会合起来,而成为一有生命的单细胞植物了;如细菌、复球藻。这些菌、藻的原形质分裂时,成为两个个体,和它们相同样的‘识’,就来和那个新个体会合,而成为两个生活的细胞。如果分裂的细胞,不互相分离,都住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多细胞的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只有起初来的‘识’在指挥全体。如果多细胞的个体,分离成两个个体,这样另外有一个‘识’就来和它会合。这是说明从无生命的物体,变成为有生命的生物,以解释‘识’的第一义,‘使物能够生活的力’。单细胞生物,被生物学家新发现,就是这一理论的注脚(Stagrospora Sacchari 台南车路墘糖厂,新发现的小麻叶的叶烧病菌,治法尚不知)。生物进化论,也是说我们这个地球,由气体进化为液体,再进化为固体。到一时期,地上的天然条件:如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适合时,生物就发生了。起初发生的是植物,往后才有动物。起初是简单的,往后因天然力及环境,经长时期的变迁,才渐渐的变成复杂的,以适应生存的条件。现在地球上的生物,还是在进化的路程上走,所以才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动植物。

  一个动物的身体里,就是有一个‘识’存在,所以这个动物,才会认得他自己以外的一切万物,这就是‘识’字的第二义。

  诸位已经懂了我们的肉体,是由四大藉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同时,我们又晓得,每人有一条生命,住在这肉体里,它继续的住著,等到这肉体死亡,才离开去。所以,它住在我们的肉体里,我们是活人;它离开我们的肉体去,我们是死人。它是无形无状,好像没有什么似的,但是它到底还是一个无形的活力。所以它在我们的身体内,我们才会活;因此我们的俗语叫它为‘生命根’。人的肉体死,它又不跟肉体死灭;所以它又是一种不生不灭而永存在的东西。它在我们身体里的时候,叫我们会认识我们以外的一切万物;叫我们有情意,有思想,有判断力,有心理学上的一切工作。在佛学,总称它为‘识’或‘实相’、‘真如’、‘佛性’等等。所以你看世界上的一切万物,在毁灭时,是没有物质的存在,是空的。‘识’是无形、无状,好像也是空的。但是它是不生不灭,永远存在,岂不是‘空’里的‘有’么?佛学说‘空’,说‘有’;但‘识’不是‘空’也不是‘有’;好像‘空’,也好像‘有’;结局是‘空’中之‘有’,所以有时称这真理,叫做中道论。它能够叫一物,认得他物;它能够叫一物变现成为生物,或显现于世界上,而又是生物的‘实相’;所以万法是唯识现。

  3.圆寂:圆寂二字,为梵文波匿利缚喃(Parinirvana)简略的意译。波利,意思是圆,各种的德行无不圆满的意思。匿缚又作泥洹,意思是寂,有各种惑障都灭尽的意思。喃或作那,意思是息,有究竟解脱息化归真的意思。本来(Parinirvana)是指成佛者之灭度,现在却是普通指行大乘之菩萨行者之灭度。实在说起来,大乘的菩萨行人,在生活时,已经是时时在做圆寂的工作。因为菩萨行人,时时不忘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单单履行第一愿,就差不多众德俱备;况且他们的脑子里,早就没有见思二惑,我法二执。既然一方面无我执,那么他们的身心,在生活时,已经不为烦恼所缚,也就不在三界、五趣(天、人、畜、鬼、地狱,留在下面世间法中讲)里轮转生死。另一方面无法执,就能了知诸法的实相,不为眼前所知的境界颠倒而障蔽其菩提妙智。并且他们在生活时,是时时的行持六度(留在下面出世法中讲),所以不要等二乘的无余涅槃,早就身心圆寂了;到有一日肉体死灭时,就更加大寂而特寂了。

  第六章 世间法

  佛学的内容,可大体分为二类:(一)世间法;(二)出世间法,简称出世法。世间法,叫人认识他自己和他的环境里的万物,远及宇宙。

  (甲)宇宙

  我们人类,每天居住在这地球上生活著,将来一定有一天会死,那时当然也死在这地球上。因此普通人的见解,以为人类和这地球,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好像结了什么不解缘的样子。实在这种思想是错了。这个地球,只有像一座房子。我们是搬家到这里来,而侨居在这座房子里的。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个龌龊的侨居地,而回到我们本来的美丽快乐的老家。不过,我们现在还侨居在这地球上,多少应该认识它,了解它,并且也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老家。

  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这个地球,是一个圆形体,填在一个无边无际的气海里。包在它的外头的十方,还有很多很多别的星体,有的近,有的远,有的很远很远。那么多的星体,有的像地球,外层是固体了,有的还是液体,但是有的还只是气体,甚至只是火球,或白炽热。地球在气海里,和另外八个星球,每个依照自己的无形的轨道,环绕著我们每天所看到的这个太阳运行;他们叫做行星。太阳住在中央,不动,所以叫做恒星。依照距离太阳的远近算起来,最近太阳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民国二十年新发现的冥王星。太阳和这九个星合起来,叫太阳系。天空里还有很多的太阳;有的太阳有多个行星环绕著;有的太阳有少数行星环绕著;有的太阳没有行星环绕。这样,集合很多的太阳系,成为一个银河系;集合很多银河系成为一个宇宙。

  佛学的解析宇宙,比较精细得很多。原来宇字是指空间,宙字指时间;二字连合起来,是指这个天体。它的体积,在空间上,是十方无边无际的大气海,填著无量数星体;在时间上,没有人知道它已经有过了多少岁月;那么,还有未来不可思议的岁月。佛学上的宇宙,分为二部解说:l.器世间。2.有情世间。

  l.器世间:是指那个世间的体积,和包围它的空间;有情世间:是指居住在器世间生活的有情意的生物。器世间的最小的,像我们这个地球,叫做五浊恶世。一个太阳系叫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叫小千世界,等于一个银河系。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合三千个大千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以外,另有佛土。积好多的娑婆世界与佛土为宇宙。

  2.有情世间再分为二部:一凡界;二圣界。凡界又分为:(一)欲界,(二)色界及(三)无色界的三界。圣界有:(一)阿罗汉土,(二)辟支佛土,(三)菩萨土,(四)佛土。

  一、凡界中之(l)欲界者:欲界的有情,是有形质又有物欲的;就是我们这个地球,叫五浊恶世。它是天、人、傍生、鬼和地狱等生物所住的地方,所以叫五趣杂居地。人类与牛、马、鸟、鱼、虾、蚁......等傍生的二趣,居住在地面上,叫金轮王界。各类各有它们的王统领著。鬼趣的有情,常是受著饥渴所煎迫,所以叫饿鬼。它们住在地面上的空间,与人混在一起。它们有的能够看到我们,有的不能看到我们;人类除了用符咒巫术去召请它们,或病人有时看见外,平常人是看不到它们的。地狱的有情,是住在最极苦痛的八热、八寒之地,或许就是地球内部的火,及南北二极的冰地。鬼与地狱二趣的居住地,合称琰摩王界,管辖这一界的主,称琰摩王,就是常人所称的阎罗王。地狱、鬼、傍生三趣之有情,因受恶业的报,都是很受苦的。它们的外观,也都是奇形怪状,丑凶可怕。住在人与傍生两趣的上方虚空里的,是天。天的器世界,共有六层。第一层四天王天;东、南、西、北,共为四区;这层天的有情,是没有人身的,他们是受福报的鬼、畜生、神,混杂住在一起。第二层忉利天,共分为三十三区;这个世界及它上方世界的主要有情,就有人身了,叫做仙、神。他们的一日一夜,等于人类的一百年,寿命千岁。道教的玉皇上帝,就是这层天的主管者。但是替他服役或守卫的,也是鬼及畜类。第三层须夜摩天,是个处处光明的地方。那儿以花开为昼,花合为夜。第四层兜率天,第五层化乐天,第六层他化自在天。以上这是欲界六天。

  (2)色界者:色界的有情,是有清净微妙的形体,但无物欲的心,常在禅定中。它又分为五层天:(一)初禅天,(二)二禅天,(三)三禅天,(四)四禅天,(五)净梵地。

  (一)初禅天所辖的范围,就是一个小世界,等于一个太阳系。它还分为三区,总称为离生喜乐地,主管者为初禅天梵王。

  (二)二禅天所辖的范围,就是一小千世界,它又分为三区,总称为定生喜乐地,主管者称二禅天梵王。

  (三)三禅天所辖的范围,就是一个中千世界,它也分为三区,总称为离喜妙乐地,主管者称三禅天梵王。

  (四)四禅天所辖的范围,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也分为三区,总称为舍念清净地,主管者称四禅天大梵王。

  (五)净梵地,又分为数区,即五净居天,是证不还果之圣者所生居之住所。

  (3)无色界者:无色界的有情,是无形无物欲,心静恒一。此界分为四区:(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二、圣界:圣界的四土,是净妙一如,寂然常照,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及十方一切诸佛。

  (乙)四生

  生物的寿命,长短不同:有的几千年,如天界的;有的几百年,或几十年,如人及傍生;但有的只有几十天,或朝生暮死的,如昆虫。在他们一期的生、住、异、灭四相递演结束后,又各依照他们的业力,转生为另一种新生物了。所以生物的生死死生,不过只是业力在连续流转而已,好不可怜!所以学佛只在求得一个超出三界,跳出轮回。

  三界里的有情,可以依照他们生长的情形不同,分为胎生、卵生、湿生与化生的四类。胎生的:如人、马、猫等。这类生物,须有父母的雌雄二性生殖细胞会合起来,以后在母体里经过长时期的慢慢发展,到胎儿的身体构造完成,就离开母体而生下来。出生后的小孩,自己是不能生活的,还要长期的依靠母亲,用奶养他;提携抚养,慢慢的学走路,学讲话,往后才能够在饥渴时,自己找饮食;最后还要双亲或师长,教练他谋生的知识及技能;亲子的关系,时间很长。卵生的,如鸟类,就不同了。鸟类,也须要两性的生殖细胞会合,但是出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卵。这个卵,还须要父母鸟的保护多少天,才孵化而成小鸟。鸟类小时,还要父母找小虫喂它们。鸡鸭类一出卵壳,差不多就能够自己找食了。卵生的亲子关系,比胎生的短得多了。湿生的:如蚊子、鱼、虾等,更不同了。母亲生了卵就完事,不管卵的是否继续生存,能或不能变态、蜕化为新生命。新生命出生时,就自己生活了。亲子之间,差不多是没关系。所以这类生物,亲子有机会相遇时,也是‘相见不相识’的。化生的有情,更加不同了,他们没有什么父母为外缘,只凭他们自己的业力,有生存的冲动时,就忽然化现出来了。这类化生的有情,最普通的,是五趣里的天界仙、神,及最低级的地狱,但也遍及于人、鬼、畜等。

  (丙)八识

  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可是若有‘识’到这假相里住著,那么这个假相就变成生命体了;可见这个假相,只是色身,‘识’叫这色身能够活下去的生命。色身是常人看到的,很容易明白;‘识’是无形的东西,我们只好用理解力了解它。因为它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可是我们可以从它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功用,而认它的存在。

  人类的‘识’,就是住在神经系的大脑。我们是从它借著肉体各部而表现的工作分为八种:一、视识,二、听识,三、嗅识,四、味识,五、触识,六、意识,七、末那识(Manas),八、阿赖耶识(Ariyavijana)。现代科学,将眼、耳、鼻、舌、皮肤,叫做五官;佛学叫它们五根。它们相对的前境:色、声、香、味、触,叫五尘。所以视识借著眼根的作用,而认得色尘;听识借著耳根的作用,而了别声尘;嗅识借著鼻根,而得香尘;味识及触识,借著舌头及皮肤,而了别味及触尘。但是视识所认的色尘,却要第六意识来分别它:是鸟、棕、红、橙或黄。其他的听、嗅、味、触等识,也须要意识帮忙,而分别声、香、味、触等尘的不同性质。但是意识,须要受第七末那识的指挥。末那识,最喜欢自己做领袖,管理一个人全体的主管者,就是它,叫一个人发起一个‘我’及‘非我’的执著。它认定这个色身是‘我’,所以自私自利地,由身、口、意造出种种的业,而轮转生死,没有方法脱离苦趣,都是从它做弄出来的。实在说起来,它只是一个帝制国家里的一个弄权潜位的宰相。国事的好坏,都是他做的,但是负责任的却是皇帝。在我们肉体里的皇帝,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人所以会生活,是它住在人体的里面;那时它离开了我们的肉体,我们便被人家称为死人。它离开一个尸体时,就依照那个死人生时所积的业力,投生到别趣有情里去了。所以在轮转生死里的,不是末那识,而是阿赖耶识。末那识所造的善业、恶业,每种好像是一种子,贮藏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好像是田,投生时,八识田里的善种子或恶种子,在另一生命界里,依时发生。那么那个新的生命,就受了善恶的报了。可见那个受轮转痛苦的,是第八识;平常我们叫它‘佛性’。它是如何在盼望我们,依佛法修持,叫它解脱出三界。等到我们入佛土时,我们的八识,就清清白白了,那时就叫做大圆镜智或称为第九净识。

  第七章 出世间法

  佛学的世间法,叫人认识自己及自己在宇宙间的地位。其实,佛学是著重在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叫人超脱三界,不再受生死的轮转。其超脱法,分为二大纲要:一、小乘;二、大乘。乘,有运载义,如舟车可运载众生出三界的苦海,到极乐的佛土。小乘如小舟,只可以载修持的自己一人;大乘如大船,可以渡修持者,同时也可以运载很多人。

  (甲)小乘

  小乘学人,见到世间的生物,经过生、住、异、灭,在三界里流转,都是被业力所支配,而受种种的果报;因此要了脱生死,就从果上寻因;等到明白受果的因,才努力用种种的行持法以消灭它,而得到解脱。所以小乘的目的,是纯粹在求自己的出世。这出世法有两条路可走:l.依照佛法修持的,如亲听到佛的声音而得解脱的,叫声闻乘;成功的时候,叫阿罗汉。2.细心观察因缘的生死轮转而悟道的,叫缘觉乘;成功的时候,叫辟支佛。现在先讲声闻乘的四圣谛。

  l.四圣谛:声闻乘最主要的道理,是在四圣谛。谛字意思是真理,它包含著苦、集、灭、道的四法。

  一、苦谛—迷的果
          世间的流转
  二、集谛—迷的因

  三、灭谛—悟的果
          出世的解脱
  四、道谛—悟的因

  一、苦谛:所谓苦谛,就是小乘行人看见一个人在生活时,受著寒暑饥渴的迫煎;疾病时,受著疲倦酸痛的摧残;老年时,手足不灵,眼耳不明、不聪,体力败退等的欺袭;将死未死的时候,不能用语言形容他的苦。虽然说少年时,事事称心如意,但是有时免不了亲爱的人要分离时依依惜别之苦。那么反一面,所憎怨的人,大家不喜欢相见面,偏偏处处相逢,加以这个色身喜欢种种事物的享受,在要享受的事物,求不得时,所受的苦,是别人家所不懂的!况且一己的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日夜迫著追求,叫你的精神及肉体充当牛马,更是普通人所共有的苦。

  二、集谛:人生既有这么多的苦,是不是它们自己会发生的?到底这些苦是那里来的呢?所以我们须要找出招集此苦的因,仔细一找,原来一切的苦,都是见、思二惑所造出来的。见惑是一切的妄见,思惑是贪、嗔、痴等妄情,二惑迫使身口意造出种种的业因。

  三、灭谛:已经找到见思二惑,是造出种种苦的因,我们须要努力消灭它们,叫它们已经有的灭亡,还没有发生的,让它们不发生,这就是灭谛。

  四、道谛:我们已经知道见思二惑,是招集一切苦的因,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消灭它们呢?这个方法,就叫道谛。道谛以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为最重要。用很简略的话来说,律藏中最初级的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若是学佛人能够守这初级的五戒,他的身心(肉体与精神)两方面,无邪无恶,又不再生邪生恶,我们请问:他够不够一个模范的好国民?学定可以静心息虑。心境只是无限的光明,那些什么邪思、妄想,更是无从发生。慧是智慧的略称,智是了知有为事相的,慧是通达无为之空理的。前者是世间法,后者是出世法。这一门的学识,是斩断二惑的利剑。进行的方法,以修持四念住为入门的道路。四念住的内容,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字是观想的意思。普通人贪爱这个色身,是见思二惑的观念,最难断灭的。要灭这种偏见的惑念,我们用(l)‘观法无我’来对付它。因为万法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立的,我们的色身,也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构造这个假相的细胞,天天在那里生新的代替旧的。人们的色身,这样的变换流转,可见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我。那么人们所贪爱的是那一个?倘使有鄙陋的人,连这个变换不定的假相也贪爱起来,那么请他将(2)‘观身不净’想一想:这个色身在新陈代谢作用进行时,体里的大肠堆积著粪;膀胱里贮藏著尿;细胞间质充满种种液体的废物与毒素;两肺呼出来的二氧化碳;汗管排出来的汗;气管咳的痰;鼻子喷的涕。请问这色身有那一部是干净的,是可爱的?就说最不要紧的,如灰尘弄脏了我们的手脸,人家还不高兴和我们握手。最后一个人生活时,吸进体内的腐败菌,或跟食物到胃肠里的,在这个人死了以后,它们就进行腐化的工作。这个人死了三两天,没有食什么,可是他一天一天的肥大起来。天气热的地方,五天七天,冷的地方十天八天,那个色身肥到发亮,最后,砰的一声胀破了,哟,其味无穷也!生前死后,一样的那个色身,唉,你还是十二分的贪爱它吗?(3)况且一个人生活时,就是为了这个色身,才会受到种种的痛苦。假使他的眼光放开些,记得这色身仅仅是一个假相,不该让‘神为形役’;那么‘观受是苦’,就发生效力;苦就慢慢减少,以至于无。(4)我以为‘观心无常’,才是断惑最犀利的宝剑。一个人的佛性,是清净不变,永恒不灭。但是住在人体时,被末那识所累。末那识,时时在作见思二惑所包含的念头,计划叫这个色身享受。这个思念发生,刹那消灭了,那个思念又发生了。念念不已,变换无常,而牵引起多少罪业。这样一来,佛性被它们所蒙蔽,日见深厚,越难解脱。所以要彻底了解:这个末那识起作用的无常心,是很有害佛性的;不让它有机会发生,再用禅定的功夫去克服它。

  修道的方法,除了四念住外,还有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现在没有时间详细讲了。

  2.十二因缘:缘觉乘学人,最重要的学理,是仔细观察十二因缘,又称十二有支,才晓悟生物的三世流转,只在一个业力之网里翻筋斗。十二因缘的内容是:《如下页“三世流转”表》

  一个人生长在热带的地方,普通约十四岁,寒带约十七岁的时候,身体就起一个大变动;男孩的音声,由尖利变成宏大,长出胡子;女子喜欢调脂,弄粉;这些男女孩已成长为男人女人了。这个时期,叫做青春发动期。不久他(她)们就会互相恋慕,与异性结朋友,再进一步,就有要求结为配偶的痴情。这一段男女互相追求时,佛学叫它贪爱或无明。

           1无明贪痴等烦恼..... .....迷惑
     一、过去因
           2行身口意所造诸业.........业染
  三         3识起妄念,托母胎.........苦报
            4名色名:精神的受想行识四蕴,色:肉体起分化苦报
  世    现在果5六入六根成形.............苦报
    │   │    6触出胎后对六尘...........苦报
  流 ┤    └7受因触而领纳世间之好恶等事以起七情.........苦报
    │   │    ┌8爱贪染五欲
  转 │   └现在因9取因五欲而对境生取著心.....................迷惑
    │   │    └10有身口意随境作有漏之因为种子招未来之果....业染
    │   │    ┌11生受未来五蕴身....................苦报
    三、未来果
           12老死未来身逐渐衰老以至于死........苦报

  第二步,依照社会的旧礼节:迎亲,拜堂;或新式的在法庭里,让法官证婚,这对男女算结婚了。新人入新房,由身口意的造业,就成为夫妻。这一段佛学里叫行。无明及行二支,是前一代父母的造因。

  女人肚子里的胎儿,最初的发源,就是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成的一粒合子。这时候有一个阿赖耶识,带著它所贮藏的一切业的种子,估计和这一对新夫妻有亲子的缘分的,就借著这合子为缘,而投生在这粒合子内。这样一来,合子就有生命了。这一段佛学里叫识。

  合子得到母亲的养料,就长大分裂成二个细胞,以后约每二点钟再分裂为四,为八,十六......在一日一夜,就有了一千多个;三四天里,就有了几万个,合成为一实心的细胞团。一星期里,成了一个内空外实的球形胚胎,叫囊胚。十天左右,囊胚发展成为原肠胚。二星期里,原肠胚的细胞,就初步起分化作用:内胚层,慢慢的演发成消化和呼吸系统;外胚层演发成皮肤及神经系统;中胚层演发成骨骼,肌肉,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到近一个月,成一条鱼的样子;内部的分化将近完成。这一段胚胎起分化作用,佛学叫名色。名,是将来管理精神作用的神经系统,色,是其他的七大系统。

  一个月后,到第二个月底,胚胎的头部,就慢慢生出眼、耳、鼻、舌;躯干部发出手、足;阿赖耶识所住的脑,也发展为大脑、小脑、延髓、脊髓,及分到全体各部的神经。这段说明胚胎已慢慢发展成一个完全的胎儿,佛学里叫做六入。

  二个月后的胎儿,每天从母体得到的养料,将全体的各部分健全起来;到十个月满足,胎儿出生了。它的末那识,就指挥著视、听、嗅、味、触、意等六识,借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前境认得色、声、香、味、触、法(万法)等六尘。这一段在佛学里叫触。

  小孩子出生了,得到父母的养育提携渐渐长大。每天因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而领纳著世间一切的善事恶事,到青春期。这一段佛学里叫受。

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是由过去无明、行二支为因,招来现在的果。

  青春的少年,错认前境的万物为实有,又贪爱著这个假相的色身以为我,因此追求色身的亭受,而染著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佛学里叫这贪染心为爱。

  一个少年,被炽盛的五欲所驱使,就计划著种种手段,不论是合法的取得日用品,或不合法的占据的,甚至抢夺来的。这一段佛学里叫取。

  这个少年人,婚后的一生里,因为贪爱著自己的色身,兼爱著自己的妻儿;不管是顺境或逆境,他的身口意就造出种种的善恶业的种子,藏在八识田里。这一段佛学里叫有。

  爱、取、有三支,成为现在的因,而招致未来的果。

  这个少年人,一年一年的过去,不久就成为中年,几十年后成为老年,最后,他死了,那个阿赖耶识,就连生时所藏的业因,一起带去;再估计那些业力,该受生人趣或傍生趣的,就又去胎生,卵生或湿生去了。如果那些业力,该受生到天、鬼或地狱的,那么就化生去了。这一段佛学里叫生。

  那个阿赖耶识投生后,不论在那一趣,寿命是短是长,终有一天会老、会死,再结束它的一期生死。这一段佛学里叫老死。

  生、老死二支,为现在的因,而招致未来的果。

  统观十二因缘,只是一个业力之网,将八识轮回生死在三界里。如果一个人能觉悟到三世流转,都是因无明而招来的苦;因此拔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宝剑,斩断无明,不再到三界里受生,证入无生的圣界,就成了辟支佛。

  (乙)大乘

  大乘的意义,是大船或大车,可以运载自己,也可以运载多人,渡出迷妄的苦海,到达觉悟的乐土。大乘又称为菩萨乘。菩萨二字,是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译音。菩提意译是觉悟,萨埵意译是有情意之生物或众生。学佛的人,多数是自己在求成佛的真理,还要将佛学的真理,教予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也生起觉悟。所以凡是一面用佛法度自己出苦海,同时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的,就称为菩萨,也称为大乘行人。他的四宏誓愿,就充分表现他为要度人,才如何的克苦学道。因此,大乘可以说是入世的出世法。请你看看他修持的六度,就能够明白他的大慈大悲心是何等的真切。

  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一、布施:大乘行人,因大悲心切,看一切众生受苦,如自己受苦一样;所以量力布施,使受苦的人得乐。布施有三种:l.财施:自己酌量情形,用金钱或用物品去帮助穷苦的人。2.无畏施:用温和的话,安慰受苦的人,或救援人家,出离危难;让受苦受难的人心里平安,没有恐怖。3.法施:众生迷痴,身心不能超脱;所以菩萨用自己所学的佛法,讲给人听,使人学道而开悟。

  二、持戒:大乘行人,严谨的勤持戒律,使身口意得到清净,不造一切恶业。但是对于众生有利益的,就勇往直前的做去。戒,有五戒:如l.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观听歌舞,不著华鬘好香涂身,过午不食,为八关斋戒;再加不捉持金银财宝,共为十戒,后受二百五十比丘戒,为具足戒。

  三、忍辱:终身供养父母三宝,不懈不怠;偶然受人家打骂挫折,不怨不怒;外忍饥寒,内忍七情五欲,这样才能够负起度人的困难工作。

  四、精进:有人指出我们的过失,我们要不迟疑的立刻改正,有人提出对众生有利的工作,我们要不避劳苦艰辛的马上去做。清修学道,勇往直前,必抵于成。

  五、禅定:菩萨在一方面,因为要救援众生,所以精神须要有特别的训练,才不会被世情所蒙蔽、社会所转移。另一方面,磨练成佛,所以要静寂其心,以免散乱。

  六、智慧:菩萨因为要深入人间,教化众生,所以要有远大的学识;要方便的随机引导,所以应该博览圣典,多闻法要,才能够充分的:l.了知宇宙之本体,及万法之善恶邪正之事相,2.通达万法之实相,以进于解脱门。

  学佛的人,要心存菩萨之心,志行菩萨之行,虽然不能一时将此土翻成净土,但众生必能减少许多许多的迷妄、苦痛,这样才配得上为佛弟子。

  第八章 宗派

  学佛人的目的,虽然是一样的在乎超凡入圣,但是因为研究及修持的方法不同,将佛学变成为十大宗派。现在就将十宗派及每宗所依据的重要经论,略举如下:

  (甲)小乘二宗

  俱舍宗及成实宗。小乘行人,功在自利,志在出世,所以声闻乘及缘觉乘的学理,都是依据四经、二论。四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二论:即俱舍论,尊者世亲造。成实论,诃梨跋摩造。

  (乙)大乘八宗

  大乘行人,以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虽然入趣圣地的地位相同,但是行持有别:

  一、教门派:l.法相宗,又称唯识宗:依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2.三论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3.华严宗:依华严经,十地经论。4.天台宗:依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智度论。

  二、理门派:禅宗依楞伽经,金刚经,圆觉经等。

  三、行门派:律宗,小乘大乘律藏,一切人皆须修。

  四、果门派:l.真言宗,又名密宗,依三经一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羯罗经,释摩诃衍论。2.净土宗:依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

  第九章 三皈依

  佛、法、僧,为佛门三宝。一切佛法,皆是释迦牟尼佛所亲说的,所以学佛人应以佛为皈依本师,而弃外道。

  一切佛法,都是叫众生转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学佛人应当皈依法,以为进趣解脱之道,而弃其他邪说。

  一切僧,皆是传持佛法之人,所以学佛的人,应该皈依僧,期以正信而入正觉。

  第十章 结论

  佛学卷帙浩繁,学理深奥如渊海。但是救济众生,脱离苦海之法,却处处皆是。我们在这暑期的短短六星期内,讲完‘佛学浅释’这一篇小小的东西,其内容,当然没有方法将佛学详细解释;不论那一段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理,只有提纲挈领地将佛学的大意,绘出一个轮廓,诸位如想在佛学方面继续上进,那么这篇‘佛学浅释’,或许可当一张简要的蓝图,领导诸位,深入大藏经的捷径,而达到解脱入圣之门。愿诸位加倍努力。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觉海慈航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