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分享加载中

释迦牟尼佛传

作者:星云大师着   来源:网络   发布:火焰红莲   时间:2010-05-08 11:17:12

入 胎
 
十版缘起
初版自序
第一章 序 说
第二章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
第三章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思想界
第四章 佛陀的家谱
第五章 净饭大王与摩耶夫人

  十版缘起
  这部《释迦牟尼佛传》是民国四十四年完成的。在二十三年后的今天,这本书居然能够不断地再版,对我个人而言,这不能不算是一件既感动又惭愧的事。

  二十几年以来,学术界对于佛陀传记的重新撰述,无虞上百种。翻译成中文的也有好几部。譬如美国高乐斯的《佛陀的纶音》,日本中村元的《瞿昙佛陀传》,副岛正光的《释迦其人及其思想》,都是各擅特色的作品,都值得读者参阅。

  在佛陀传记如雨后春笋的今天,拙作之所以愿意重新印行,是有原因的。我是一个弘法工作者,我写这本书时,并不是把佛陀当作一个普通历史人物来描写;在我心目中,他是我所信仰的教主,是娑婆世界众生最值得皈依的导师。因此,在撰写时我的心态是虔敬的、严肃的,我不唯自己亲切地感受到佛陀深邃的智慧与无比的慈悲,更亟于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这一时代的国人。以这种心态所写出的佛陀传记,我相信与坊间那些学术式、或历史式的佛传有所不同。所以,在众多信徒的建议之下,我终于答应再度印行这本书。

  民国五十三年,本书印行第五版时,曾改用字体较大的新四号字重新排印,近十余年所重印的都依据该版照相付梓,而部份错字则未及校订。此次则由依光同学发心校正一过,并增加若干幅图片,对读者当稍有裨益。

  六十七年七月于佛光山

  初版自序
  我带着感恩的心情,以一年又六个月的时间,写完这部佛陀圣传。
  我常常行脚在各地,有时甚至一个多月不能有时间给我动笔写一个字,但因圣传初脱稿的几章在人生杂志连载,在民本等四家电台的‘佛教之声’广播,他们摧着续稿,我不得不加速完成。

  我很惭愧,我还是凡夫的初学沙门,用凡夫的心情和知识本不能来叙述佛陀的生涯,因为凡夫写佛陀,佛陀也要成为凡夫。我希望读者了解:佛陀的伟大崇高,我实在不能写出万分之一。因此,我不得不向佛陀和读者忏悔!

  佛陀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一年多来,我没有一天不祷告佛陀赐我智慧,让我尽可能的把这部圣传写得尽善尽美。在我这段生命过程中。能完成这宇宙第一人的传记,我引为无上的荣幸!

  我在写作中,写到佛陀为我们众生用心良苦的地方,眼眶中不自觉的就常常含着泪水,我为佛陀深厚的同情心、慈悲心、智慧心所感动。我的拙笔,不能赞美到佛陀!

  在我们中国,能代表救世主佛陀的圣格,及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救人救世的慈心悲愿,未曾出版一本比较像样的白话文的佛陀传记。五六年前,我就有撰写佛陀圣传的愿心,总因参考的资料不够而中止。写佛陀圣传,不是用想像力来写的,不能说一句没有根据的话。

  等到我搜集中外佛陀圣传达十数种之多的时候,再加之我身边有一部《频伽藏经》,我感谢佛陀的慈光庇佑到我,写作实在是很顺利的事。如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池田卓然的《新译佛所行赞》、武者小路的《释迦》、常盘大定的《佛传集成》、高楠顺次郎的《释尊的生涯》等,给我写作的方便不少,我像集合他们的大作,重新改写一次,决不敢说是我的创作。

  不过,每当我执笔的时候,有些地方,是佛陀的境界而不是凡夫的境界,我就觉得应该不要给读者有不自然的感觉,我只想说这也是人,不过这是成了佛陀的人。就因为这样,我想我对不起佛陀!

  但是,如何让那些自以为是知识份子,而却是凡夫心的人,能来接触到佛陀的心?我又不能不这样写。佛教中印刷流通的经书单行本很多,但读者读后除了能知道一部份佛理以外,他并不能认识佛教的全貌。在我想,知道佛陀,才能认识佛教!

  佛教是什么?从救世主佛陀的言行中才可以大概的知道。

  我更祈祷佛陀:愿您的慈光庇照到阅读您伟大佛陀圣传的人,愿您赐福慧给他们,不要把这部圣传当为文艺小说来读,让他们深深的思维您的言教,踏着您走过的步伐迈向光明解脱的世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星云写于宜兰念佛会

  世界佛教纪元二四九九年八月

第一章 序 说
  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则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以及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我想: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因为我们信仰宗教,不单是暂时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灵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所以,当我们信仰宗教的时候,就要首先知道他的教主是否有历史的可考?人格是否已臻完美之境?自性是否已经清净?本身是否已经解脱?这些问题,都不容许我们忽视的。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生在纪元前四六四年的四月八日,降诞的地点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古国之一的印度,这是在中外历史上均有记载的。所以,我们决不可以把佛陀看作是来去无影无踪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视为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他有出生的时间、地点,更有生养他的父母,他经过了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终究完成一位大智大觉的完人!这是中外的学者、宗教家,所一致公认的。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亦在人间。他是我们长夜漫漫的人间慧灯,他是我们苦海茫茫的人间舟航。他的人格已经到达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净不染,他解脱了世间上一切束缚烦恼,他己经远离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说法四十余年,告诉我们求得解脱的方法,指示我们应行的大道。他所留在这人间的佛法,无一不是从他大智觉海中流露出来,无一不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

  我们皈投在佛教的怀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当一种宗教来信仰,也可以把佛教当一种学术来研究。同时,创立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最高模范。

  救世主释迦牟尼佛是世间上最崇高伟大的圣者,佛教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流传至今日,虽然已遍及全球,但遗憾的是宣扬圣教的教徒,都重在玄谈,而忽略了佛陀应化在世间上的精神。理论超过现实,都没有体会到佛陀住世的本怀。唯有发扬佛陀觉人救世的精神,佛教才能更令人有所敬仰,有所效法。
 

  第二章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
  很多人都以为今日学佛的人,是逃避现实,消极厌世,这实在是误解了学佛的本义。佛陀所以出家修道成佛,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解救自己生死苦恼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是为了救济被压迫的人民。我们如果知道救主释迦牟尼佛住世奋斗的经过,一定就会明白他实在是一位伟大的慈悲的革命者。

  他革命的对象:一是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二是没有究竟真理的神权宗教,三是生死循环不已的自私小我。
  讲到革命问题,世界上伟大的革命者其数虽多,但那些革命与佛陀的革命精神,实有天地的悬殊。

  一般的革命家,虽然标榜着为民的口号,但人民并不因此而得到幸福,因为他们革命是源于嗔恨敌人,所以用出的革命手段都很残忍。唯有佛陀的革命,完全是由于慈悲心肠的激发,他的革命是用慈悲覆护一切,感化一切,他不用暴力,行的是不流血的革命,这才是真正的革命。

  一般的革命家,大都是由下而上的。他因为感到自身的不自由,不安乐,而才联想到别人的不自由、不安乐,所以就起来推翻不合理的势力。唯有我们的教主佛陀,他的革命是由上而下的,他本是贵为王子之尊,过着优裕的生活,照理他是用不着甚么革命的,但他看到很多遭受压迫的民众,为了公理与正义,他不能不摆脱王子的虚荣,用一切众生平等的真理来为那些被压迫的可怜的人们代抱不平。

  一般的革命者,都是向外革命而没有向内革命,说明白一点就是向别人革命而没有向自己革命。唯有我们的教主佛陀,他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私的小我,都有生死之源的烦恼无明,为了求得真正自由自在的解脱,他不得不向五欲荣华富贵革命,舍离一切的爱染,去过平实的生活,这才是究竟的革命。

  讲到佛陀革命的对象,第一就得先要了解当时印度社会的组织,第二要了解当时印度的宗教和思想界,第三要了解自私小我的可怖!关于当时印度的宗教和思想界,在次章会说明;向自私小我革命,这在本传里处处都会说到,现在先来叙述当时印度社会的组织。

  原来,在三千年前的印度社会,因为职业的分化和种族尊卑的观念,形成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虽然同是征服者,却又有贵族与平民的划分;被征服者,那就是被公认的贱族,他们就是遭受歧视和压迫的所谓奴隶。

  征服者的第一阶级是婆罗门,这就是古印度的宗教徒,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权利,和巩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把印度的社会分成四个阶级,他们自己列在第一。他们的权威、横暴,都靠了一卷《摩奴法典》,其他阶级的种族,要无条件的信奉和接受。

  由于印度当时产生了这一种特殊的阶级,素来游牧人民那悠悠春梦似的生活,像在碧绿海水上飘浮的小船被击沉了。婆罗门用卑下的仪式、祭礼、梵咒,像枷锁似的束縳了五印的人民。

  第二个阶级是刹帝利,这就是与婆罗门同样被尊敬着的王族。这些王族,就和我国当初封建制度下群雄割据的时代类似。 
  自古的国王,都是世袭家的天下,国家的土地、财宝,都好像是王族的私有品,别的人民都好像为他们服劳役而生的,印度当然也不会例外。

  第三阶级是吠舍,这在我国就是所谓农工商的阶级,他们受婆罗门和刹帝利权势所压迫,连受普通教育的资格都没有,那是多么的可怜!
  第四阶级是首陀罗,他们是被征服者,他们被公认是为了使役奴隶而生到这世间来的。婆罗门说他们是初到人间来受生,是一种最下贱的人。在婆罗门金科玉律的《摩奴法典》里第八章第二百七十节、及二百七十二节就有这样的记载:‘初生的人就是首陀罗,假若他们以骂詈的语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断他们的舌头;假若他们举再生人的名或姓出来侮辱,那就要用烧红的铁针插进他的口中;假若婆罗门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热油灌入他的耳里或口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首陀罗地位的低落和生活的悲惨!

  这以上就是印度当时的社会状态。农工商以及当地的土人,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的支配压制之下,心中的怀恨是不难想像的。
  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阶级悬殊的社会里,他自己虽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刹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相反的,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阶级森严的社会宣战。关于这个事实,后来到他成道时就有证明,他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就发出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张,后来又有‘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四海皆兄弟的宣言,佛陀慈悲平等的主义,终于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了光明。

  优波离本是一个首陀罗族中的剃头匠,后来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奉为是十大弟子之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贱女,她为了爱恋阿难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而即刻证得阿罗汉果。由于这些事实证明,旧有的阶级社会,不得不在佛陀大慈悲真平等的主义下失去统制者的力量!

  第三章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思想界
  印度是一个文化古国,因为群雄拥兵自重,在思想界方面是极其发达,要知三千年前印度的思想界,正有如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三千年前的印度思想界,虽是非常发达,但又陷入十分混乱的状态。因为,婆罗门教把传习赞颂和仪式,认做是一种专有的东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详密,义理说得十分幽玄,形成一种繁琐的神秘作风。他们处处称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着秘密。人民的智识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脱离神话,走向理智去探索。后来有自然派的哲学兴起,就宇宙物质方面加以说明的,如地论、水论、火论等;另有一派,就宇宙抽象观念方面加以说明的,如时论、方论、虚空论等。从此各种思潮纷纷起来,复杂到极顶,一般人民,更是给这搞得混淆不清。在这个时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人生应行的大道;在这个时候,很需要有一种圆满的革新宗教。佛陀生在这个时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样,把一塘混浊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徊在岐途上的人们一条应行的大道。

  因为那时的阶级制度的不平,人的思想和生活极端的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这阶级制度之下,感叹身世的不幸,多倾向消极方面;意志坚强的人,就对古宗教起了疑惑,暗地里发生了反动的思想。加之婆罗门教徒,专横暴戾,处处丧失人心。因此人们大都走上了两个极端的思想,一个是顺世享乐,一个是遁世苦行。顺世享乐的物质乐观主义,偏入于有;遁世苦行的精神厌世主义,倾向于空。这是当时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当在这个时候,眼看着这思想界不正常的发展,他就尽力的排斥这两种偏左偏右的思想。佛陀成道后对人生的说法,不偏于物质,也不偏于精神,而是发自一种缘起中道的思想。这种思想演为教说,救了当时的印度,也救了千万 年后的我们。

  第四章 佛陀的家谱
  说起佛陀的家谱,先要知道释迦族的来由。那还是在佛纪前二三千年的时候,居住在中亚细亚的雅利安民族,发起了一次移民运动,开始往印度和波斯移殖。起初印度当地其他的种族也曾作强烈的抵抗,因为雅利安人的体质强壮,皮肤白皙,终于征服了其中最有势力而又体质矮小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茶族。雅利安族因此控制了印度,在那里建立许多国家,奠定了印度民族的基础。这其中有名为释迦族的征服者,就是这雅利安族的一派。

  释迦族的远祖,其最初的王名叫众所许,同姓相承到大善生王,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七世祖。大善生王有子名师摩懿,师摩懿有子忧陀罗,忧陀罗有子瞿罗,瞿罗生有一男一女,男名师子颊,女名耶输陀罗。师子颊王生有四子,长子净饭大王,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佛的父王。

  净饭大王在他亲族中迎娶了拘利族王国天臂城阿拏释迦王的公主摩耶和其妹摩诃波阇波提为妻,摩耶夫人就是后来出家修行成道的佛陀的母后。

  第五章 净饭大王与摩耶夫人
  在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个很富裕的国家建立在此,这就是有名的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大王是释迦族中的族长。他英勇能干,智胜德高,自从做了国王以后,把一个迦毗罗卫国治理得真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为他是一位威爱兼备的大王,所以很受臣民的拥戴。全国的人民,在他英明的领导之下,都丰衣足食,和平安乐的度着宝贵的岁月。

  年轻的净饭王,少年得志,在家中是一族的首长,在政治上是一国的领袖,因此,各国的公主,名门的千金,都在暗自为自己的终身大事祝祷,都希望能嫁给这位年轻威武的国王。

  终于,拘利族的天臂城主善觉大王,有一胞妹摩耶,长得端庄秀丽,仪态大方,加之她温和贤淑的德行,更是远近闻名。年轻的国王,美貌的公主,就这样结了美满的姻缘。

  净饭大王自从结婚以后,夫妇的感情,如鱼得水,真似人间天上。

  暑往寒来,秋去春至,日子像流水似的流着,净饭大王和摩耶夫人,青春的年华,也随着匆匆的岁月逝去。一向陶醉在欢乐里的国王夫妇,在他们生活圈子里,终于投进了一团暗淡的烦闷的阴影。

  因为净饭大王和摩耶夫人结婚以来,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们膝下还没有生养一个嗣位的王子。
  净饭大王在处理国政之暇,回到宫中的时候,看看温和贤慧的夫人,望望宫中寂寞的陈设,总是愁眉苦脸,怨声叹气。
  聪明的摩耶夫人,早就看出国王的心事。一天,贤慧的夫人就轻声向净饭大王说道:
  “王呀!我们的年龄都渐渐的老了,至今膝下犹虚,而且你是一国之王,怎么能少了一位王太子呢?”
  “唉!...”净饭大王皱起他的眉毛。
  “王呀!我说,”摩耶夫人坐了靠近净饭大王的身边:“你不要老是像往日的固执,我望你能接受一次我的意见。自古以来,王者的宫庭之中,都有很多的妃子,你为什么要废弃这个惯例呢?你看,宫中除了我以外,其他的妃子就没有一个。你赶快再多寻几个如花的美人,她们说不定会为你生下一个可爱的王子。”
  “不!”净饭大王坚决的回答:“命运如果注定我没有王嗣的话,就算我得到天下所有的女人,也是一样。”
  净饭大王口头是这样说了,但心中的忧虑却是与日俱增。

  摩耶夫人,她是迦毗罗卫国的国母,她的相貌如同秋天圆满的月亮,她的心灵如同池塘中清净的莲华。然而她不能为迦毗罗卫国生下王子,她不能为净饭大王生下一位国家未来的主人,心中更是常常的感到烦闷与不安。

  那是在摩耶夫人四十岁的时候,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中,夫人舒适平和的睡在床上,她朦胧的睡梦之中,忽然见到有一位长得堂堂一表的人物,乘坐一头白色大象,从虚空中慢慢走来,当走近夫人的时候,就从她的右协而进入了腹中,夫人一惊,从梦中醒来,方才知道刚才是做了南柯一梦。

  夫人醒来以后,把这个梦告诉睡在身旁的净饭大王,净饭大王听后,和夫人一样,他们都感到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梦。
  夫人自从做了这个梦之后,就和通常的女人两样。她每天幸福安乐的过着日子,没有忧患,没有苦恼,更没有嗔怒、贪欲、和虚伪的心生起来。她不喜欢喧闹的地方,每天只喜欢在空闲幽静的林旁或水边游乐。

  没有过了多久,夫人把怀妊的喜讯告诉国王,净饭大王这一听之下,喜得真是心花怒放,他得悉了这个希望二十余年的喜讯,把往日积郁在心中的忧闷,完全扫除。

 2/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佛陀十大弟子传
  • 本篇有 人阅读
    • 最新图文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